C++ 内联函数(秒懂)

2023-01-19 12:05:55

内联函数

函数是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代码块,CPU 会一条一条地挨着执行其中的代码。CPU 在执行主调函数代码时如果遇到了被调函数,主调函数就会暂停,CPU 转而执行被调函数的代码;被调函数执行完毕后再返回到主调函数,主调函数根据刚才的状态继续往下执行。

一个 C/C++程序的执行过程可以认为是多个函数之间的相互调用过程,它们形成了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调用链条,这个链条的起点是 main(),终点也是 main()。当 main() 调用完了所有的函数,它会返回一个值(例如return 0;)来结束自己的生命,从而结束整个程序。

函数调用是有时间和空间开销的。程序在执行一个函数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,要将实参、局部变量、返回地址以及若干寄存器都压入栈中,然后才能执行函数体中的代码;函数体中的代码执行完毕后还要清理现场,将之前压入栈中的数据都出栈,才能接着执行函数调用位置以后的代码。

如果函数体代码比较多,需要较长的执行时间,那么函数调用机制占用的时间可以忽略;如果函数只有一两条语句,那么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花费在函数调用机制上,这种时间开销就就不容忽视。

为了消除函数调用的时空开销,C++ 提供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,即在编译时将函数调用处用函数体替换,类似于C语言中的宏展开。这种在函数调用处直接嵌入函数体的函数称为内联函数(Inline Function),又称内嵌函数或者内置函数。

指定内联函数的方法很简单,只需要在函数定义处增加 inline 关键字。请看下面的例子:
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
//内联函数,交换两个数的值
inline void swap(int *a, int *b)
{
    int temp;
    temp = *a;
    *a = *b;
    *b = temp;
}

int main()
{
    int m, n;
    cin>>m>>n;
    cout<<m<<", "<<n<<endl;
    swap(&m, &n);
    cout<<m<<", "<<n<<endl;

    return 0;
}

//运行结果:
//45 99
//45, 99
//99, 45

注意,要在函数定义处添加 inline 关键字,在函数声明处添加 inline 关键字虽然没有错,但这种做法是无效的,编译器会忽略函数声明处的 inline 关键字。

当编译器遇到函数调用swap(&m, &n)时,会用 swap() 函数的代码替换swap(&m, &n),同时用实参代替形参,以下为替换后的结果:

int temp;
temp = *(&m);
*(&m) = *(&n);
*(&n) = temp;

编译器可能会将 *(&m)、*(&n) 分别优化为 m、n。

当函数比较复杂时,函数调用的时空开销可以忽略,大部分的 CPU 时间都会花费在执行函数体代码上,所以我们一般是将非常短小的函数声明为内联函数。

由于内联函数比较短小,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省略函数原型,将整个函数定义(包括函数头和函数体)放在本应该提供函数原型的地方。下面的例子写法是不被推荐的:
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
//声明内联函数
void swap1(int *a, int *b); //也可以添加inline,但编译器会忽略

int main()
{
    int m, n;
    cin>>m>>n;
    cout<<m<<", "<<n<<endl;
    swap1(&m, &n);
    cout<<m<<", "<<n<<endl;

    return 0;
}

//定义内联函数
inline void swap1(int *a, int *b)
{
    int temp;
    temp = *a;
    *a = *b;
    *b = temp;
}

使用内联函数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,编译后的程序会存在多份相同的函数拷贝,如果被声明为内联函数的函数体非常大,那么编译后的程序体积也将会变得很大,所以再次强调,一般只将那些短小的、频繁调用的函数声明为内联函数。

对函数作 inline 声明只是程序员对编译器提出的一个建议,而不是强制性的,并非一经指定为 inline 编译器就必须这样做。编译器有自己的判断能力,它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这样做。

内联函数和宏定义

使用宏代码最大的缺点是容易出错,预处理在拷贝宏代码时常常产生意向不到的边际效应。
例如:

#define MAX(a,b) (a)>(b)?(a):(b)

语句:

result = MAX(i,j)+2;
//被预处理器扩展为 
result = (i)>(j)?(i):(j)+2;

由于运算符"+"比运算符"?:"的优先级高,所以上述语句并不等价于

result = ((i)>(j)?(i):(j))+2;

如果把宏代码改写为:

#define MAX(a,b) ((a)>(b)?(a):(b))

则能解决优先级的问题。但是会引发另一个问题

result = MAX(i++,j);
//被预处理器扩展为 
result = (i++)>(j)?(i++):(j) //在同一个表达式中i被两次求值。

宏的另一个缺点是不可调试。

内联机制既具备宏代码的效率,又增加了安全性,而且可以自由操作的类的数据成员,所以应该尽量使用内联函数来取代宏代码。

何时使用内联函数

内联能提高函数的执行效率,那么为什么不把所有的函数都定义成内联函数呢?
内联不是万灵丹,它以代码膨胀(拷贝)为代价,仅仅省区了函数调用的开销,从而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。(开销指的是参数的压栈、跳转、退栈和返回操作)。

  • 一方面,如果执行函数体内代码的时间比函数调用的开销大得多,那么inline效率收益会很小。
  • 另一方面,每一处内联函数的调用都要拷贝代码,使程序的总代码量增大,消耗更多的内存空间。

以下情况不宜使用内联:

  • 如果函数体内代码比较长,使用内联将导致可执行代码膨胀过大。
  • 如果函数体内出现循环或者其他复杂的控制结构,那么执行函数体内代码的时间将比函数调用的开销大得多。
  • 作者:Mr.codeee
  • 原文链接:https://blog.csdn.net/wzz953200463/article/details/116303725
    更新时间:2023-01-19 12:05:55